close

榮格(CGJung,1875-1961),為瑞士精神病學家。 1907年結識弗洛伊德,並成為其主要的合作者,後來因質疑及批評弗氏的理論和分析方法,導致兩人關係破裂。榮格反對弗氏以性慾來解釋一切人類行為的做法,而發展出他自己的“分析心理學”,研究心靈的結構與動力,其中包括對心理類型(內傾與外傾)的描述、對人類“集體潛意識”的探索,以及研究人有目的的心理髮展來結合“個體化”過程的概念等等。榮格將“分析心理學”視為釋放創造力和促進個人心理發展的治療方法,藝術、歷史、神話、哲學等皆是其中的重要元素,它已超越一般心理學的局限,而強調人類的宗教性本質,並指引出一條如何開展神性的道路。

佛洛伊德認為潛意識中存在的是受到壓抑的本能衝動,是「情感的垃圾箱」,是自我要「征服的對象」;而榮格則認為潛意識裡深藏著智慧,是「心靈的寶庫」,能為我們帶來啟示。(他主張潛意識大部分是與個人經驗及性本能無關的「集體潛意識」)

節錄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NeEmNXOfEQSS9TwEsF5CSA--/article?mid=4706

他也在解夢方面有傑出成就。夢反映潛意識,是心理學家非常重視的。據他估計,自己一共大約解過80,000個夢。榮格的學說與佛洛德最大的分別,是他的理論得到較廣泛的考察證據。相對於佛洛德認為夢是一種被壓抑的願望的隱晦表達,榮格更強調夢具有一種補償作用。夢不是偽裝和欺騙,而是一部用特殊語言寫成的書。在夢的分析上,榮格強調不應該僅局限於單獨的夢,而是關注夢的系列,著重分析與個人有重要影響的“大夢”。同時,榮格對夢的一些神秘現象也產生了興趣。榮格按時間順序把夢分成指向過去的夢(即通常的對過去生活進行回應的夢)、同時不同地的夢(即夢見的一件事正好在現實的某一角落同時發生)和指向未來的夢(即預言的夢)。對於後兩者因違反因果律,在當今科學無法得到解釋。榮格認為應該用現象學的觀點理性地看待,而不是簡單地否定排斥。他曾到非洲及美洲等地對原始人類的心理進行考察,提出集體潛意識這一重要的心理學概念。

 節錄:維基百科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D%A1%E5%B0%94%C2%B7%E8%8D%A3%E6%A0%BC#.E5.85.B6.E4.BB.96.E5.AD.B8.E8.AA.AA.2F.E6.A6.82.E5.BF.B5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otmesu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